广西都有什么奇珍异宝多姿民族秀美大地和

广西有着秀丽多姿的自然山水、丰富多元的民族风情、

奇异多样的特色文化。

在先秦时期,这里曾是百越之一的西瓯、骆越的聚居地。

自两汉起,不断与中原文化融合,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地区风貌。

“五彩八桂”是广西人民对自己多姿民族、秀美大地和绚烂传统的精妙总结。五彩本为青、白、朱、黑、黄,在五行上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五方神力,可驱邪除魔。后亦泛指各种颜色,引申色彩艳丽丰富,生活多姿多彩。

“八桂”原指八棵桂树,“八桂成林”,一曰其大而多,二曰其茂盛且丛生。广西盛产桂树,遂以“八桂”命名,其称谓最早出自《山海经》:“桂林八树,在贲禺东。”

广西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0多个其他民族,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超过85%的壮族人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存和繁衍。壮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民族的起源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西瓯、骆越密切相关。

居家之乐

西瓯、骆越先民最初大多选择岩洞作为自己的安居之所,到新石器时代之后,实现了从穴居到房居的转变,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干栏式建筑,并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壮族村寨。考古发掘表明,先秦至两汉时期,西瓯、骆越人以稻作为主要粮食,饲养家禽家畜,屋舍建筑和居家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大致反映了稻作农耕背景下瓯骆先民饮食起居的生活概貌,表明当时的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干栏铜仓西汉

通高37.3厘米长79.3厘米宽42.7厘米

年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

干栏铜仓平面呈长方形,位于一个平台之上。下设八根柱子,将整座房屋顶离地面。屋顶的瓦片铸刻清晰。房屋前面正中设有双扇门,均有门环,可以闭合启动,并设有门槛。门前是走廊,走廊设有栏杆。屋外四壁均有“十”字阴纹装饰,支柱底部被巧妙地铸成牛足的形状以增加稳固感。

陶屋东汉

底纵16.8厘米底横14.9厘米高19.2厘米

年4月6日广西贵县东湖新村3号墓出土

漆绘铜盆西汉

通高13.5厘米口径50厘米底径44.5厘米

年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

兽足三羊钮弦纹铜樽汉

通高23厘米奁高16.7厘米口径23.7厘米

年广西贵县粮仓19号墓出土

锦衣之秀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居着壮、瑶、苗、侗、水、彝、仫佬等11个少数民族。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又因地方或时代的不同而异。它既体现了稻作文化影响下,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服”的特殊功能、形制款式和地域风格,又包含着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纹臂、纹身等“饰”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向往,蕴含着丰富的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各异,广西的少数民族服装在品种、款式、色彩、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服饰装饰图案的纹样及结构形式、所蕴含的审美取向、颜色的选择搭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花鸟刺绣背带心现代

长45厘米宽45厘米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征集

背带,又称“背儿带”或“背扇”,中国古代称“襁”,是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兜。背带是广西壮族百姓养育孩子的用具,一些地方还保留有新生儿满月时外婆送背带的习俗。背带是联系母亲、孩子与世界的生命纽带,其神秘的图符和精湛的工艺背后,不但隐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蕴含着壮族人民对子嗣绵延、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

彝族蜡染衣裙近代

长厘米宽厘米

竹笼织锦机现代

长厘米,高厘米,宽厘米

有关壮族最早织锦机的记载来自宋代的《岭外代答》:“民间织布,系轴于腰而织之,其欲他干,则轴而行。”这种织机是在原始腰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花笼起花是宾阳织锦机的最大特点。织造时,只要把花笼逐次转移,通过综线的牵引,便能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装备具备现代电动化龙头提花机原理,不但可以织成多种图样,也可以编成五彩绚丽的花纹。

侗族上衣近代

左上:长83厘米宽69厘米左下:长83厘米宽73厘米

侗族人主要居住在广西、贵州、湖南的交界处,他们善于纺织、刺绣和印染,喜爱青、紫、白、蓝色。其中,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整体上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辅,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佩饰之光

壮族是崇尚银饰装扮的民族,传统的银饰器不仅品种多样,形制多变,而且特别注重制作的工艺和花纹图案的装饰。其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银压领现代

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

刻花镂空银发簪现代

长18厘米,头宽2厘米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征集

嵌珠银发簪现代

长14.2厘米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征集

嵌珠银发簪现代

长9.3厘米,宽3.8厘米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征集

鼓乐之美

北鼎南鼓,铜鼓文化是壮族节庆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先民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铜鼓被壮族人民珍视为神圣之物,既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又是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作为瓯骆先民的重器,铜鼓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元素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是研究相关民族历史、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的重要资料。

变形羽人纹铜鼓汉

面径67厘米高46厘米足径63.6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从宾阳县征购7年拨交广西民族博物馆

铜鼓在壮语中被称为“咽”或“宁”,其原意为“可闻声”、“听闻”。由于铜鼓被打击时会发出洪亮的声音,人们便以此给它命名。铜鼓产生、流行于我国西南和岭南地区。壮族先民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广西是古代铜鼓出土最为密集的地区。铜鼓作为统治者的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鼓体越大,越显尊贵。铜鼓在壮族人的观念中是神圣之物,直到现在,壮族民间仍在使用铜鼓,一些地方每逢节日都会举行打铜鼓、跳铜鼓舞、对唱山歌等活动。

羊角钮铜钟西汉

高27厘米,口径17.5厘米×12.3厘米

年广西西林县普驮粮站出土

羊角钮铜钟是一种与铜鼓一样备受岭南越人所崇敬和喜爱的神圣器物,除了具备“击之为乐”而被广泛用于赛神、祭祀仪式的实用功能外,也被赋予了作为权力和财富象征的社会功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guzx.com/ftrq/197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